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古诗讲解(解读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诗,尤其第一首,入选小学课本,那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更是脍炙人口。
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其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二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这首诗在唐代就很有名气,薛用弱的《集异记》有一章写王之涣,其中故事写到酒楼歌女唱诗,第一首就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如果用现在眼光看这首送别诗,有点那么特别,诗的焦点和落点都是说自己。有啥具体原因吗?
先说诗的题目,交代了地点芙蓉楼,送别人辛渐。芙蓉楼,原名西北楼,在润州(今江苏镇江)西北,登临可以俯瞰长江,遥望江北。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润州》丹阳:“晋王恭为刺史,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西北楼名芙蓉楼。”
关于辛渐,我们现在只能确认是王昌龄的好友,他的具体生平资料非常有限。这个名字在《唐才子传》中出现过,除此之外,其他文献中并未详细记载他的生平事迹。现在只能推测出辛渐可能是一位普通官员,他的命运和具体经历并不像王昌龄那样广为人知。然而从这首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值得信赖和珍视的朋友,他与王昌龄之间的友情深厚,令人感动。

第一句“寒雨连江夜入吴”交代了时间和大地点,以及当时的场景:冷雨、江面。在古代,“吴”就指江苏、江西以及安徽的一部分。诗中场面有点凄清,但视野却非常广阔。
迷濛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连”字写出雨势之大,诗人因离情萦怀可能一夜未眠。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长江夜雨图,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他的好友辛渐要走了,王昌龄作为主人,在天蒙蒙亮的时候,要送他离开。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看后两句,和大多数送别诗相比就有一定反差了。按理说,主人送客,临别作诗,本应该以客人为主,但王昌龄却反其道而行之,回到了自身感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不懂送别诗的套路,犯下了低级错误吗?答案就在后两句: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冰心一般,在玉壶中保持纯洁,一尘不染。

按理说,主人送客,临别作诗,本应该以客人为主,但王昌龄却反其道而行之,回到了自身感受,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不懂送别诗的套路,犯下了低级错误吗?答案就在后两句:洛阳的亲友如果问起我,就告诉他们,我的心就像冰心一般,在玉壶中保持纯洁,一尘不染。
玉壶,指自然无为之心。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中写道:“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玉壶冰”比喻高洁的品格。唐人有时用“玉壶”来比喻为官廉洁,如姚崇《冰壶诫》序云:“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诗人在此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亲友之间的了解。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王昌龄这么说,就是告诉好朋友们:我的内心,还是和当初一样,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和标准。
从这里,我们其实就能看出王昌龄内心的矛盾:送别的场景是开阔的,他也并不小气,但远道而来的朋友,还是让他想起了这些年的委屈,就像一根刺一样,戳在心中,难以拔出。
他也许本来想作一首与友人共勉的诗,但最终鬼使神差,还是把自己多年的愤懑发泄了出来:难道一腔正气、玉壶冰心也有错吗?

看到这里,也许你有些理解也有些不理解。理解是我们经常读这一首,我们默认了这种方式,这样送别也行,毕竟是诗人之间。不理解的是有点不符合人之常情,因为送别的主角应该是客人。好在这首诗还有写一首。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先从“秋海阴”“楚云深”写起,以景起兴。注意这两句是互文,不是说诗人站在楼上向南望看到海,向北望看到云,而是说诗人站在丹阳城的高楼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烟波浩渺,阴沉沉的云,仿佛诗人的心情一样沉重。
王昌龄喜欢使用互文方式,“秦时明月汉时关”也是。不过这首诗 2 句做一个互文,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
第三句“高楼送客不能醉”,在高楼为客人饯行,依依惜别,心中无限酸楚,但不能喝醉,以致酒不尽兴。这一句在诗中点题,这是送客,诗人小心翼翼,一定要送好朋友,他心里很清楚,今天谁是主角。
末句“寂寂寒江明月心”,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以景结情,是不是有“孤帆远行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觉了。
将两首结合起来读,我们可以看出诗人送别之情,以及那种深情友谊,也许你已经可以猜测出王昌龄为什么要向洛阳亲人表达心声呢?现在我们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看背后故事。
王昌龄家境贫寒,祖上虽然曾显赫一时,但到他这一代已经没落,属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王昌龄年轻时生活较为贫困,主要依靠农耕为生。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李隆基)采纳了当时宰相张说建议招募将士以补宿卫兵,发起兵制改革,并在开元十一年开始实施募兵制。得以这一政策红利,王昌龄参军了,成为边塞诗人。并且在开元十五年(727年)考中进士,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获得了汜水县尉的职位。眼看着他跨越了阶层,人生曲线开始向上了。
然而开元二十七年(739年)王昌龄被贬出京远谪岭南。他被贬的原因也很令人疑惑,居然是“不护细行”。也就是说:没犯什么大错,但是因为不拘细节,不善言辞被贬官。
作为现代人,我们可能有这样猜想,一个出身农家的读书人,多年躬耕和戍边,可能不懂得权贵集聚的长安的繁文缛节和潜规则吧!
也许有类似原因,还有一个深层的原因就是与贤相张九龄交好,张九龄被奸臣李林甫诬陷,所以王昌龄也受到牵连,作为“张九龄一党”而被驱逐出京。
另一位同姓诗人王维,也是张九龄好友,际遇却和他完全不同。因为王维不仅和张九龄关系不错,和李林甫的关系也不错,两人不但互赠诗文,还切磋绘画,所以李林甫并没有为难王维。而且王维背后的王家和王昌龄不可同日耳语。(参考唐代士族中有“五姓七家)。
大概公元740年王昌龄北归,自岁末起任江宁丞,仍属谪宦。辛渐专程到江宁来看访王昌龄。辛渐回去拟由润州(今镇江)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别,这首诗即为此时所作。
首先辛渐专程跑到江宁,过来安慰他、看望他。其次王昌龄也一直送辛渐到润州。所以在友人离别的船头,用这首表明自己的心意。 近两年王昌龄正遭谤议,送别挚友远行,当时凄切心情可想而知。临别所嘱,唯有以玉壶冰心自明心迹。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诗人为什么要那么表露自己心迹。在开元十五年参加科举,三十岁高中进士,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的职位,正式进入了官场。身处官场期间,因事获罪,被抓过,也被放过,就这样兜兜转转过了 17 年。仕途不畅时,他也曾放浪形骸,可是醉酒消愁的避世,只是表面罢了,内心仍是积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