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标数据有哪些(宏观经济分析的常用指标)

1、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一定时期内(一般按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额,是一国宏观经济成就的根本反映。它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也是反映一国经济是否具有活力的基本指标。
2、 通货膨胀。衡量通货膨胀常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GNP)三个指标。其中使用最普遍的有CPI,反映消费者为购买消费品而付出的价格的变动情况。通货膨胀从程度上来说有温和、严重和恶性三种,温和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胀率低于10%;严重的通货膨胀是指两位数的通胀;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三位数以上的通胀。
3、 采购经理指数(PMI)和企业家信心指数。其运行反映宏观经济的景气状况、发展变化趋势和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看法与信心。荣枯线,PMI数值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而企业家信心指数以100%为分界点。
4、 利率。利率是指借贷期内形成的利息额与本金的比率,是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使用资金的代价,也是债权人出让资金使用权所获得的报酬。该指标除与整体经济密切相关外,还影响人们的储蓄、投资和消费行为,同时也会影响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影响投资者持有证券的结构。
5、 汇率。是指外汇市场上一国货币与他国货币互相交换的比率。是由一国货币所代表的社会实际购买力平价和自由市场对外汇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一国汇率会因该国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经济增长率的变化而波动,对国内经济、对外经济及国际经济联系都产生重大影响。
6、 财政收支。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个方面,其中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资金收入;财政支出则是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财政资金。在总量不变的条件下,政府扩大了投资,消费就会减少,进行需求结构调整时,适当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能产生明显效应。
7、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其他往来中产生的全部交易的系统记录。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经常项目是反应我国贸易和劳务往来状况,包括贸易收支、劳务收支和单方面转移,是综合性对外贸易指标;资本项目集中反映我国与国外资金往来情况,反应我国利用外资和偿还本金的执行情况。能反映一个国家的开放规模和开放程度。
8、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固定资产再生产中投入资金的数量。投资规模是否适度是影响经济稳定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投资规模过小,不利于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投资规模过大,超过一定时期内人力、物理和财力的可能时,又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影响市场的稳定。
9、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分为4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第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
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量,流动性强;M2是广义货币量,M2与M1的差额是准货币,流动性较弱;M3是考虑到金融创新的现状而设立的,暂未测算。
